潘鲁生在国际公共艺术学术座谈会发表主题演讲
1月10日,在第二届国际公共艺术学术座谈会上,奥克兰大学国立创意艺术与产业学院副院长皮特•山德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77779193永利官网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就公共艺术空间的构建及发展问题发表主旨演讲。潘鲁生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空间问题”为题,从文化建构的角度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结合案例分析,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构建现代公共艺术空间的理念与方法。
公共艺术空间是一个具有当代性的命题。公共艺术空间是公共文化的综合体,以艺术为载体,融会审美需求、时代思想、公众心理和社会生活,是具象、多元、深层次的文化建构。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构成与价值、发展和影响,凸显了中国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潘鲁生分析,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数据背后,包含社会深层文化结构的变迁,传统社会的乡土联系不断弱化,人们内在的文化心理产生断层。目前政府推动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针,关注点已从有形的物质建设和治理结构深入到无形的文化凝聚、情感维系和精神追求层面,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发展公共艺术空间,在增强当代社会里人与人的情感联系,提升公众审美素质,增进文化认同,深化人们内在精神价值追求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价值。
潘鲁生指出,中国在公共艺术空间发展上存在一定缺失和不足,改进与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建立公共艺术发展的生态观,即将公共艺术视作有机的生命系统,置于现实的文化语境,成为天时、地利、人和的艺术化生成,展开多元、开放、持续的交流与建构。由此,需着重把握三个原则,即植根自然生态,延续历史文脉,呼应现实需求。他强调,公共艺术创作与设计不应一味标新逐异,而应与历史文化语境建立“上下文”的有机联系。比如永利官网团队在山东省“乡村文明”示范村建设规划中关于莱州市金仓街道仓南村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发掘当地仓廪文化和门楼、影壁的建筑特色,以“仓与礼”为主题,设置以“金仓、鱼仓、粮仓”为主题的艺术装置,表达“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传统理念,并将设计标志运用到仓南村各方面视觉形象与空间设计中,在村史、村情基础上,表达“金仓鱼仓仁德满仓”的“乡村文明”建设共识,以艺术的方式延续当地文化生态,传承历史文脉,强化了百姓情感维系和文化认同感。
潘鲁生强调,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公共艺术空间,需关注和处理好三个问题,即传统村落的公共艺术空间保留问题、乡土元素的公共艺术重构问题、当代观念的社区生活塑造问题。他指出,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价值和意义不再是文化精英及职业艺术家独有的审美经验及趣味的表现,还将是社区公众共同参与和建构的结果。公共艺术空间的构建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文化情境,唤起人们生活记忆、情感体验、乡土情怀,作为城镇化进程中一种心灵的慰藉。比如永利官网团队在莱芜市雪野农博园“二十四节气广场”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以传统二十四节气设计门楼,周边有五色土、五谷粮田相对应,反映华夏民族最早的物候立法和农耕文明,既为农博园公共空间增加了可读的文化要素和公共文化传播要素,公众也可识五谷参与耕种收割等农事活动,作为公共艺术,创造了一种类型化的情景,能够唤起集体记忆与情感。
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的乡土发生变迁,以文化发展来补偿转型和断层,以艺术审美来增进情感维系与认同,从本土的文化现实出发来传承、建构和发展民族的美术体系和审美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发展以“公共性”为灵魂的公共艺术,建立植根中国语境的公共艺术生态体系,植根自然,延续文脉,呼应现实,有助于充实和塑造民族美术体系和审美价值观,弥合社会转型发展产生的文化心理断层,使艺术介入现实,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精神提升与文化引领作用。